2019-05-22 15:30 智慧北京
本世紀初,北京的城市建設不斷加速,大片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,人們開始反思究竟怎樣的城市才是宜居的、友好的、可持續發展的。2003年,為美化城市面貌、改善居住環境,北京市政府在暢春園遺址上建起了美麗的海淀公園,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片難得的公共綠地。近幾年來,隨著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深入,海淀公園又承擔起了探索者的角色。2018年11月初,海淀公園完成了“AI”改造,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“AI”公園。這里有無處不在的WiFi,基于人臉識別的運動數據評測系統,融合了智能調光、視頻監控、智能環境檢測、信息發布等功能的智慧路燈……
可以說,海淀公園雖小,卻折射出了北京這座底蘊厚重的城市與智能技術的深度碰撞。未來北京將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,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數字生態城市,因此會有更多的變化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。
當城市公園擁抱智能
海淀公園“AI”改造的背后,是對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一次實踐探索。以公園里的智慧路燈系統為例,它首先是一種數據收集、傳輸、整合、智能分析和反饋、控制系統,通過智能路燈桿上的傳感器實時收集大氣、聲光等環境數據以及監控視頻數據,通過物聯網、集成通信模塊等傳輸給后臺,由數據庫和AI進行整合、分析,在此基礎上確定反饋、控制指令——路燈亮度是否需要調節,是否需要現場人員干涉噪音源或違規行為,是否需要向園內人員提醒風雨將至等等。
這么多數據種類和功能,過去的做法是各建一套系統,費時費力還不便于集中管理。不過海淀公園的智慧路燈系統將智慧照明、信息發布、環境監測、視頻監控、緊急呼叫等多個子系統接入了同一個管理平臺,實現了統一入口、統一標準和統一視角的智能管理,公園的管理也更加方便、精細化。
對于海淀公園來說,數字化改造是錦上添花,不過放在北京整個城市的公園體系中來看,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就顯得格外重要了。僅以北京市屬的十一家公園為例,其中有頤和園、天壇公園兩個世界遺產單位,還有景山公園、中山公園、北京動物園等八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這些公園里分布著21萬平米古建筑、5.6萬件文物、1.4萬株古樹,是極為珍貴的文化、自然資源,安防、維護工作都不容有失。另一方面,這些公園的接待量非常大,每年有一億人次的流量,另外還有近四百次政府接待活動,這對公園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戰。
據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亞紅介紹,北京市屬公園已經做了很多的數字化轉型探索,建立了一百多個系統,不過這些系統都相互隔離,無法實時共享數據、進行統一管控。為了提升游客的體驗、更好地保護公共文化、自然資源,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在2019年2月與華為合作,啟動了智慧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。智慧公園景區管理的方向將是大數據化、數字化,構建公園智慧園區。充分利用大數據,發掘大數據價值,成為幫助公園提高管理效率、保護遺產安全、技藝傳承、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,也是順利實現公園景區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。
從智慧公園到智慧城市
北京市屬公園正處于智慧化改造進行時,那么北京市呢?事實上,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,北京市也遇到了與公園管理中心類似的問題,即建了很多信息化系統,但各個系統之間相互隔離,在服務效率和質量上仍有很大的改進余地。
比如為了方便市民辦事,北京市政府很早就推出了多部門集中辦公的“一站式”制度。不過在具體執行環節,由于各個職能單位各有獨立的一套系統,市民往往需要在各單位的窗口間反復排隊、按流程逐一遞交材料。2016年,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作,情況有了根本的改觀。全市44個委辦局、16個區縣的740余項審批服務,無論需要多少個職能部門審批,市民只需排一次隊、向一個窗口遞交材料即可。這就是北京市政府倡導的“數據多跑路,市民少跑腿”,真正實現了“一站式”服務。
在服務改進的背后,有技術的支撐。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在底層采用了華為分布式云數據中心方案,上層部署了跨部門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平臺、數據共享與業務交換平臺、政務協同辦公平臺,將原本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進行了聯接、整合,為審批部門的“一站式辦理”奠定了基礎。
再比如為了改善交通狀況,北京市想了很多辦法,部署了電子警察、視頻監控、流量監控、違章行為檢測等等系統。不過由于這些系統與交通信號之間未能打通,加上存在智能識別、決策優化等技術難題,調整紅綠燈信號仍然需要人工在現場控制。2018年4月,北京市交管局在部分路口測試了基于AI算法的華為TrafficGo交通控制優化方案。事實證明,這種方案將主要道路的平均延誤下降了15.2%,平均車速提升了15%,效果非常好。目前北京交管局正在更大的范圍內測試這項技術,希望通過實時優化多個路口的信號,改善整個區域內的通行能力。
按照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大數據建設處副處長劉旭的說法,北京市已經意識到了前期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不足,正在致力于推進數字化轉型,并著力打造數字平臺。在建設思路上,北京也從過去以部門為中心、以業務為中心向整體的協同架構遷移,今后還會引入AI來改善服務能力和業務體驗。那么長遠來看,智慧城市建設究竟該遵循怎樣的規律?
城市進化的“四步走”路線
智慧城市的總目標是改善民生,并以此為核心提升職能履行質量和效率,如經濟調節、市場監管、社會治理、公共服務、環境保護等。從這一點出發,華為中國區企業BG行業解決方案總監趙東認為,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全面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,推進數據的服務化和業務化。趙東將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分成了四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是建立大數據平臺,做好數據匯聚、管控和整合。以山東省大數據管理中心為例,借助華為提供的數據管理、數據治理服務,山東實現了近5億條基礎庫的管理和5.9億條的數據開放管理。該中心還通過區塊鏈方式,與北京市大數據中心實現了數據共享。
第二階段是擴大在線服務能力,通過數據與服務融合,以“互聯網+服務”的形式,為公眾提供個性化、多元化的服務。在廣西,當地政府建設了政務服務平臺,將數據、業務匯聚在同一個平臺上,市民辦事“最多跑一次”,極大地簡化了政務服務的復雜性。在這個項目中,華為從基礎數據層為“互聯網+政務”提供了技術支撐。
第三階段是推進數字治理,建設“城市智慧大腦”。以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為例,它首先是一個城市的智能中樞,匯聚了云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能力;日常要統籌物資、數據、人力等資源,以及跨層級、跨部門、跨業務的管理和協作機制;在業務上要連通“市-區-街”各級單位,實現三級指揮中心的協同聯動;最后,“城市智慧大腦”還是感知、分析、協同、指揮四大能力的載體,也是智能時代城市服務和管理功能的核心平臺。
到了第三階段,城市自身的管理、服務功能已經趨于完善,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以數字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。
所以第四階段是將數據和AI等平臺能力向公眾、企業和研究機構開放,釋放出數字經濟的整體活力。
新型數字生態城市,未來可期
北京既是古樸厚重的千年古都,也是經濟發達、文明開放的國際都市,對于以云計算、大數據、AI為基礎的智慧城市建設有明確的規劃。北京當前的目標是打造新型數字生態城市,希望通過“技術+生態”雙輪驅動,推進大數據、AI等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。這就意味著在今后幾年間,北京會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進程。
面對數字北京的智能化發展需求,華為中國地區部總裁魯勇表示,華為打造了以云為基礎的數字平臺,整合IoT、大數據、視頻、融合通信、GIS等新ICT技術,打通各類數據,驅動全行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升級。華為數字平臺向上支持應用快速開發和靈活部署,使能各行業業務敏捷創新,向下通過無處不在的聯接實現云、管、端協同優化,從而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,助力數字北京邁進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云和AI等新一代數字技術,對于未來智慧北京建設是必不可少的。企業上云的程度決定了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,大型政府和企業正在逐漸將關鍵業務、核心業務上云,并在云上構建新型應用,關鍵需求主要聚焦于行業應用、全棧AI能力和安全可靠。華為云集30年ICT領域的經驗與能力,將AI的能力開放出來。截至2018年底,華為云上線了160多個云服務、開發了14個行業解決方案,覆蓋了煤化工、紡織、汽車、鋼鐵等領域。目前,華為的AI能力已經與城市政務、城市管理、環保水利、工業制造等與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領域深度結合。最近華為還推出了AI原生的數據庫GaussDB,其中匯聚了云、大數據和AI技術,展現了中國高科技企業在ICT前沿技術領域的一流創新能力。
2018年,華為還與北京市多所高校、銀行、汽車制造商等單位開展了深入合作,這些也為華為參與智慧北京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
對于北京這樣一座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來說,數字化、智慧化轉型會讓整個城市變得更加友好、更加靈動,并涌現更多的創新。這樣的北京,誠可期待。